NEWS CENTER

新闻资讯
展开分类
收起分类

【赤峰四十年】赓续奋进四十载 玉龙腾飞展新颜——建市周年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Bsport体育

2024-04-24 19:38:11

  Bsport体育原标题:【赤峰四十年】赓续奋进四十载 玉龙腾飞展新颜——建市四十周年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40年波澜壮阔,40年沧桑巨变。1983年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奋楫笃行,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纵深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40年来,赤峰市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化发展。经济体量实现大跨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14.4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2148.2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148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1983年的50.5:28.7:20.8演进为21:33.7:45.3,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了5个、24.5个百分点,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体,工业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人均GDP呈指数级增长。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83年的382元增加到2022年的53577元,比1983年增长了13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2%。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迅猛。全市财政总收入由1983年的9190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11.4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229倍,年均增长15%。

  40年来,赤峰市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地位更趋巩固,农牧业综合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83年的18.8亿元积增到2022年的726.6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37.6倍。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市农业产值由1983年的10.6亿元积增到2022年的409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37.6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83年的735.8千公顷扩大到2022年的1134.6千公顷,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83年的112.9万吨增加到2022年的656万吨,比1983年增长了4.8倍。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牧业产值由1983年的6.4亿元积增到2022年的278.4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42.5倍。年末牲畜头数由1983年的674.2万头(只)增加到2022年的1276.9万头(只),翻了近一番。肉类总产量和鲜奶产量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8.9倍和16.7倍。赤峰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截止到2021年底,全市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包括赤峰小米、赤峰番茄在内的2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40年来,赤峰市坚持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工业门类更加齐全,形成了以能源、冶金、食品、医药、纺织、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83年的3.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4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快于GDP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工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和发电量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6倍和22倍;水泥、化肥和粗钢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5.4倍、24.4倍和2085倍。

  40年来,赤峰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成长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撑起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第三产业增加值空前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83年的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23.4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240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8%,快于GDP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国内贸易潜能持续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3年的7.4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611.6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82.2倍,年均增长12%。交通运输行业平稳发展。全市公路货运周转量由1983年的2.2亿吨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247.6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由1983年的4.3亿人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6亿人公里,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114.2倍和0.4倍,年均增长12.9%和0.9%。金融业稳步增长。全市金融存贷款余额由1983年的14.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5848.2亿元,比1983年增长了411.9倍,年均增长16.7%。其中,金融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8.4%,金融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5.4%。旅游业蒸蒸日上。全市接待旅游人数由1991年的105.8万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1577.4万人次,比1991年增长了13.9倍,年均增长9.1%。实现旅游收入由1991年的0.02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02.2亿元,比1991年增长了6971倍,年均增长33%。赤峰市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40年来,赤峰市坚持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企稳向好。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1983年-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9.5%。投资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1983年的2.5:89.1:8.4调整发展为2022年的8.7:31.6:59.7,产业投资结构逐渐转变为 “三二一”的发展格局。房地产市场稳健运行。全市房地产开投资总量由1990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22年170.6亿元,年均增长24.6%。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0年的3.4%升到2022年的24.6%。

  40年来,赤峰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厚重。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484元增加到2022年的39416元,比1983年增长了80.4倍,年均增长11.9%。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260元增加到2022年的16547元,比1983年增长了62.6倍,年均增长11.2%。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电视、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品基本普及,城镇常住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48.6部和58.87辆,农村牧区常住居民每百户移动电话和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为256.56部和106.25台。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建筑面积30.9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32.8平方米。城乡户籍人口比例不断优化。户籍人口由1983年的375.9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453.5万人,城乡户籍人口比由1983年的0.13提高到2022年的0.44,城乡人口数量不断均衡。赤峰市2次被央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40年来,赤峰市统筹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保障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突破。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22年,全市科技成果登记107项,授权专利1926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183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1亿元。教育结构持续优化。2022年末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9所,在校生3.47万人;普通高中44所,在校生8.22万人;初中106所,在校生12.76万人;小学394所,在校生25.13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7%,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3%,比198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乌兰牧骑9个。共有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94个,博物馆24个。广播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9.52%,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99.54%,分别比1990年提高了4.54个和21.54个百分点。医疗卫生事业成效显著。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由1983年的485个增加到2022年的4823个,比1983年增长了8.9倍,年均增长6.1%,其中医院个数由1983年的18个扩大到2022年的105个,比1983年增长了4.8倍。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83年的8293张增加到2022年的3.2万张,比1983年增长了2.9倍,年均增长3.5%。卫生技术人员由1983年的9753人增加到2022年的35970人,比1983年增长了2.7倍。

  40年来,赤峰市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安全屏障持续筑牢。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8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9个、市级3个、旗县区级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67万公顷,自治区级25.195万公顷,市级4.12万公顷,旗县区级14.28万公顷。全年市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6天,与上年增加8天。全市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各水源井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赤峰市先后被授予“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之首、“中国天鹅之乡”、“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荣誉称号。

  40年峥嵘岁月,沧桑巨变,赤峰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壮丽的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将始终牢记习殷殷嘱托,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新跨越,为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赤峰力量,加快脚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